7月4日至7月8日,为传承和发扬藏木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其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日韩无码
“石榴籽探迹队”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围绕藏木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开展调研。团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指引,通过走访手工作坊、访谈传承人、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度调研这一千年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困境。
一、木纹里的文明密码:藏木碗的文化基因
在大昭寺旁的“嗦嘎民族工艺品”店,45岁的店主伍金货架上排列整齐的藏木碗。他热情地拿出本店珍贵的木碗让团队人员亲手感受并欣赏。
他介绍道:“本店阿里堆拉颇(sTod-mkhregs-pa)藏木碗最珍贵,没有杂味,纹路也非常漂亮。而且藏木碗的图案从不是人工绘制,而是木材天然形成的纹理。”伍金的叔叔曾是当地有名的木碗匠人,如今他接过店铺,仍坚持只卖手工制作的藏木碗。

团队在西藏博物馆看到,不同时期的藏木碗承载着各异的文化记忆:吐蕃时期的木碗仅用简单绳纹装饰,却在碗底刻有游牧部落的印记;清代贵族使用的木碗则镶嵌着绿松石,碗沿雕刻的“藏八宝”纹样,暗藏着藏族对自然的敬畏。“木碗的大小、纹饰能看出使用者的身份。”博物馆研究员向团队介绍,牧民的木碗多刻牛羊图案,僧人用的木碗则以莲花纹为主,而婚礼上赠送的木碗必须刻“卍”字纹,寓意“衣食丰足、白头偕老”。
二、传承之困:三重挑战下的坚守与挣扎
“现在年轻人谁愿意学这个?”伍金的叹息道出了行业困境。他向团队展示账本:店里的藏木碗价格多在200元左右,无瑕疵的精品能卖到300元以上,而有细微瑕疵的只能卖100元左右,“就算这样,一个月也卖不出20只。”更让他焦虑的是原料短缺——为找到一块合格的堆拉颇(sTod-mkhregs-pa),他每年要花两个月时间在阿里地区寻访,“有时跑断腿也找不到合适的料,一年攒下的木料,也就够做十几个碗。”

团队在八廓街开展的问卷调查加线上72份有效问卷显示,87%的本地藏族居民家中有藏木碗,但仅13%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制作工序;92%的游客将其视为“普通纪念品”,对背后的文化故事知之甚少。
60岁的手艺人央金阿姨经营“西藏传统木碗专营店”已有将近30岁。她表示现如今尝试用电动工具制作木碗粗坯,却被老一辈匠人批评“丢了规矩”。“纯手工做一个碗要三天,用电动工具能省一半时间,但核心的制作工序制作人员从没敢偷懒。”她向团队展示了店铺最珍贵的咂雅(Dza-ba-shing),砸雅是木碗中的上品,产于藏南地区。木材具有解毒功能,且纹路细致,如果变形或塌陷会自动复原。因此砸雅本身的价位就是上千元的,本店最贵的是三千多。她还说碗底和碗口镶了银,卖的也比较贵。如果原本的藏木碗制作用的木材比较好,那么镶了银的木碗也就能卖到三千多。这些价格昂贵的木碗虽然作用极大,但一年也就五六个人购买,甚至有的游客不理解一个木碗的如此昂贵。

调研中,团队发现宣传不足加剧了传承困境。线上搜索“藏木碗”,相关内容多为商品销售,介绍其历史文化的深度文章不足10篇;西藏非遗保护中心的展柜里,藏木碗仅配了简介,没有专业讲解。手艺人都表示:“不是我们不想宣传,是不知道怎么让更多人了解。”三、薪火相传:藏木碗传承的文化使命与实践启示
藏木碗,承载着雪域高原千年的文明密码,其纹理间流淌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智慧与信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守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藏木碗的传承,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传承的困境与希望并存。手艺人央金阿姨的坚守令人动容——她以电动工具革新粗坯制作,却严格保留核心工序的纯手工技艺。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密钥。团队深刻认识到唯有让传承者“活得好”,技艺才能“活得久”。

通过此次调研,“石榴籽探迹队”触摸到的不仅是木碗那温润细腻的纹理,更是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厚重深沉的脉搏。藏木碗的传承之路,恰似石榴籽般紧密相依、环环相扣——唯有汇聚政府、传承人、社会各界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方能让这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在此,“石榴籽探迹队”要向所有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致以最真挚的感谢。也要感谢调研过程中给予团队支持与帮助的每一个人,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团队得以收集到如此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收获了关于藏木碗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认知。这些收获,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团队成员非常坚信,未来当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携手共进、交相辉映,当精湛技艺与匠人心灵产生深度共鸣、相互激荡,这历经千年的藏木碗工艺必将在中华民族广袤的文化星空中,闪耀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