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18日,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学习新时代下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智慧,日韩无码
“八桂民族先锋团”通过前往广西规划馆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发放问卷摸情况,分析数据查问题
为了解现代青年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发现目前对壮族文化保护发展仍存在的问题,团队制作并在网上发布了相关问卷,收到结果约50份。根据问卷结果汇总统计,团队成员发现非壮族的受访者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较低,根据词云分析,大部分人对于广西文化印象最深刻的是广西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即便如此,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三月三的由来与壮族人庆祝三月三的习俗了解程度依旧较低。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小组成员认为虽然壮族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收获了一定知名度,但是深度仍然较浅,且是否能达成通过文化符号将宣传由点及面的效果还不确定。
博物馆实地体验,感受壮族文化之瑰宝
为了解壮族更多样的美丽,品味不同的壮族文化瑰宝,团队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参观学习。在馆中,壮锦、绣球等文化瑰宝在展厅里得到了充分的讲解与展示,团队成员在博物馆中学习到了壮族的民族文化瑰宝的相关知识。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在壮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都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则是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成为了传递壮乡风情的文化符号,而抛绣球不仅是壮族男女传统的传情方式,也是一项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此以外,壮医药、壮乡铜鼓、壮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博物馆中进行了详细充分的展示与介绍。
在完成了对博物馆的参观后,团队成员深刻地感受到了壮族文化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随后便积极开展了对于广西目前的文化保护与弘扬工作的内容与成效的调研,通过查找资料及前往广西规划馆,进一步了解广西对于发展壮族文化的努力。

多领域共同开花,壮族文化增添新色彩
团队成员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查阅学习了《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了解了弘扬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领域的新举措: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及影视产业致力于提升精品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水平的同时发展网络视听;文化演艺业专注开发精品文化演艺作品,同时拓宽文化演艺作品传播渠道;文化娱乐业重视提升公共文化场所的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
团队成员前往广西规划馆进一步了解广西弘扬壮族文化的发展举措与成效。广西规划馆内存有大量广西为弘扬壮族文化而进行的努力与获得的成果的影像展示,包括戏剧,现场演出,文化保护等领域。
山水风光与文化表演相结合,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并多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广西通过文化演出让壮族文化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赴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演出,让更多人体会到壮族文化的魅力;文化保护层面,广西构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达50个。
除此以外,团队成员在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实地研学时发现,该馆将文物展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了传播效果与游客观览体验:馆内设置了全球首个铜鼓专题的线下数字体验馆——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馆内通过VR技术还原古代八大铜鼓的产生环境,感受广西的独特风情;利用多点触控智能交互屏,通过互动操作展现铜鼓铸造的工艺流程,沉浸式让游览者体验铜鼓铸造工艺;同时,利用体感技术构成体感音画互动游戏,让游客感受古代铜鼓的使用功能变迁。利用数字化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创新了铜鼓文化的讲解形式,给群众带来了崭新的文化体验。

通过此次调研,“八桂民族先锋团”团队深切感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保护和发展壮族优秀民族文化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同时也发现了这一工作中仍需要努力的方面。今后,团队成员仍将持续关注壮族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展现的生机活力,同时将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宣传壮族文化的行列中去,让壮族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