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日韩无码
“飞扬青春”乡村振兴团队一行五人赴南京市江宁区佘村开展“苏南耕地非粮化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农户访谈、数据采集等方式,深入探究佘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的现状与挑战。
本次调研,团队重点探究当地耕地非粮化现象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乡村发展的影响,不仅为学院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为探索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积累了宝贵的一线资料,更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
初看佘村:美丽乡村初印象
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佘村,是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美丽乡村的生机与活力。走进佘村,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与现代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古朴而灵动的乡村画卷。
佘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因佘姓族人聚居而得名。村落依山傍水,林木葱郁,自古便有“山水田园”之美誉。村内至今保留着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潘氏宗祠和佘村明清代建筑群,这些建筑飞檐翘角,雕花门窗,有着江南传统建筑的精致与典雅。2016年,佘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地。
到达佘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蜿蜒的村道与错落有致的房屋。白墙黑瓦的民居紧密排列,门前屋后种着蔬菜花草,颇具田园生活的恬淡气息。村子里的池塘明澈透亮,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古朴的房舍,村民清理周围的杂草,洒下劳动人民的汗水。沿着马路漫步,修缮一新的老宅与改造后的民宿、餐厅、茶馆映入眼帘,传统与现代在此处和谐共生。
远处,佘村背靠的青龙山苍翠连绵,山脚下是大片开阔的农田与果园。春夏时节,油菜花与稻浪翻滚;秋冬之际,层林尽染,果香四溢。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让佘村成为都市人远离喧嚣、感受乡愁的理想之地。

佘村具有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气质。这座古村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肌理,又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颜,它的未来发展值得人们探寻。
细看佘村:转型里的烟火气与新选择
傍晚的佘村农贸市场,65岁的张奶奶正麻利地整理着摊位上的新鲜蔬菜,紫茄、青椒带着晨露的清新,展露着自家的气息。“以前光种水稻,一年到头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改种经济作物,忙活少了,钱还多了。”她笑着告诉调研团队,这两年跟着村里的“新潮流”调整种植结构,日子肉眼可见地宽裕起来。
团队成员在和村民的聊天中发现,佘村的土地种植早已悄悄“换了赛道”。接受采访的两位村民都是本村农业户口的老人,他们坦言现在没人死守着种粮食:“不是不想种,是经济账算不过来。”一位大爷指着自家菜地说,改种时令蔬菜后,虽然要跟着市场行情走,但“辛苦一季顶过去种粮一年,还能顾上家”。

问及非粮化种植的影响,张奶奶和李姐异口同声说“收入最实在”。其中一人年收入增加了10%-30%,另一人基本持平,但“活儿轻松多了”。不过她们也有新的期盼:“要是政府能帮忙找些稳定的销路,再教教新的种植技术,我们更敢往前闯。”
从农贸市场的吆喝声到餐馆里的烟火气,佘村的转型藏在每个村民的日常里。团队成员同学感慨:“细看佘村,会发现村民的选择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尊重他们的实际考量,才能让土地真正焕发活力。”
传承创新: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承载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佘村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传统村落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既守住了乡土文化的根脉,又为乡村注入了创新活力。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更认识到青年学子应当深入基层,将专业学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力量,在广袤田野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